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浙江教育报》高校“抱团”,机遇与挑战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6589   时间:2019年03月25日
  •             (2019年3月18日《浙江教育报》)

    □本报记者 汪 恒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高校“抱团”合作发展的话题引发了热议。有代表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要先行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高校要抱团发展”等观点。“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有先天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认为。

    无独有偶,近年来浙江高校的校际合作平台逐年增多。高校间为何“抱团”,又是如何“结盟”?这一合作模式会给高校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报记者就此一探究竟。

    校际合作“长情”的秘密

    今年,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迎来了第十个年头。2009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来自南京、济南、桂林、上海等地的旅游类高职院校聚在一起,大家感慨,当时的旅游职业教育跟不上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能不能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常春藤联盟模式,建立起一个旅游高职院校组成的教育联盟,从而共享资源、抓住时代机遇?“十年来,联盟的合作机制已经非常成熟。”浙旅职院办公室副主任葛志荣介绍。每年,各校的校领导都会参加年会,同时还会根据需要举办由各校教务处、图书馆、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此外,学生层面也保持了半年的交换学习、学分互认制度。每年暑假,学生间的文体活动也时常开展。葛志荣说:“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行业类高职高专院校联盟。”

    “我国最早的大学联盟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发起的九校联盟(C9)。此后,其他大学联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凌健说。他在研究中也发现,很多联盟建的时候热热闹闹,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不足或机制不到位,并没有形成真正彼此需要的共同体关系,最后声音越来越微弱。

    如何让高校联盟的活跃期更长?葛志荣说,在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里,大家制定了较明确的章程,各个学校都清楚自己要做哪些事情。即使中途校管理层变更,也会提前通报情况,留有彼此熟悉的时间。此外,各校的秘书处均设在校长办公室,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延续性。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年底牵头新组建了浙南职教集团,100余家成员单位中包括来自温州、台州、丽水的3所高职院校。学校产教融合处副处长易淼清在职教集团成立前做过调研,发现全国现有的1000余家职教集团运营状况出现了很大分化。“要保证联盟活跃,必须要有具体的项目做支撑。因为高职院校和地方产业有密切的区域互动,也提供了较多的项目合作机会。”易淼清认为。

    “确保共赢是维系高校联盟的关键。联盟内部要做到地位相对对等,利益均衡,才会让所有成员都有动力。”凌健认为。“联盟成立后,学校在大型课题申报、教材专著编写等方面收益很大。大家一起做事情,更有力量了。”葛志荣表示。浙江海洋大学把科研合作作为高校校际合作的重点,近年来取得突破的不少关键科学技术背后,都有和“类海洋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的深入合作。

    向创新共同体转变

    衢州、黄山、武夷山、上饶分属浙皖闽赣四省,却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四省边际原本是劣势,但在衢州学院院长谢志远眼中,却有了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联盟的优势。他查阅资料发现,四地高铁车程只在45分钟上下,并且四地都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上各自有优势。“共同的地方可以做强,不同的地方可以互补。而且因为不属于同一省份,高校间的合作关系远大于竞争关系,具有成为战略伙伴的基础。”谢志远说。

    谢志远的想法在黄山学院、武夷山学院和上饶师范学院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去年7月,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提出了“八互八多”的共享机制,涵盖学生学习、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设备共享、科学研究等多方面。

    如今,汇聚四校创新创业资源的“大花园杯”四省边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已在实施,学生交流也逐渐增多。衢州学院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虞自求介绍,四校已建立就业信息共享群,衢州学院会把所有掌握到的就业信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高校。同时,学校的专场招聘会也对联盟内高校的师生发出邀请。

    尽管成立不满一年,联盟已经开始吸引企业和当地政府的注意。一家温州的企业甚至主动提出,要为联盟内交换学习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谢志远希望,联盟能最终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带动高校与区域的产教融合互通。

    牵头成立环太湖高校联盟的湖州市委市政府与湖州师范学院也看到了高校联盟的巨大潜力。到目前为止,这一联盟已经集结了包括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在内的浙江、江苏、上海以及海外的17所高校。他们希望借助组建大学联盟,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通过引入域外高端高教资源来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校地合作。根据组织协议,环太湖高校联盟内每一所高校都在湖州有对口服务的企业。设在湖师院的联盟秘书处还会主动搜集企业难题,在联盟中发布“招贤榜”,加速问题的解决进程。此外,一些由高校深度参与的研发平台也将在湖州建立。湖州还将借助联盟吸收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

    高校联盟开始和外界产生更多的互动,朝着创新共同体的趋势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间在科研和学科合作上的机会更多,但同时要有配套机制和政策的跟进。此外,高校联盟还可以和专业认证等结合起来,扩大规模,打造共同的标准。”凌健说。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我省将建立高校对口合作帮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校际合作将成为高校发展中的新命题。

    2019031803_pdf.jpg

         相关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19-03/18/content_19877.htm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